黄药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百年老院红色记忆海派瑞金深种红色种子 [复制链接]

1#

医院,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,更是一个有着红色基因的革命之地。这里是距中共一大会址医院,中国共产党成立后,在医院附近,有许多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如孙中山、周恩来、邹韬奋等,播撒了革命的种子。红色基因、海派文化在此交相辉映,讲述着她和这座城市、这个国家同频共振、休戚与共的故事……

(注:医院原名医院,年改为医院。为行文方便,本医院称呼。)

首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,医院起步

马海德踌躇满志地站在外滩,黄浦江上吹来的风温暖和煦,那一年他23岁,刚刚从欧洲取得医学博士学位,他想要在这弄清楚,当时东方流行的热带病是怎么回事?

马海德,原名乔治·海德姆,年生于美国纽约,祖籍黎巴嫩。年夏天,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,他还不知道,他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。

马海德抵达上海后,医院供职。他发现,当时的上海并没有流行所谓的“东方热带病”,只是因为天热,皮肤病患者多了起来。

医院皮肤科接诊过程中,他发现,当时的上海性病泛滥成灾,便决定把性病作为主要研究方向。在医院坐诊之余,还抽出一定时间医院讲学,主要听课对象是一些从事性病治疗的医师和护士。此外,在麻风病防治和研究方面,马海德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。

在此期间,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,在她的鼓励下,马海德参加了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。从那时候起,马海德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,在旧中国风雨飘摇的局势之下,他感到,这是一束希望之光。

年,经宋庆龄介绍,马海德从上海出发来到西安,最终抵达陕北。访问结束后,马海德自愿留下加入中国工农红军。年,马海德在延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将自己的名字乔治·海德姆改为“马海德”。他生前曾多次回忆在陕北的经历,认为自己正是在那里“从一个革命的同情者,变为一名为人民解放战争奋斗的战士”。

全国解放后,马海德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,协助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。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他将毕生精力放在解决性病和控制麻风病领域,并取得重大成果。同时他提出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。在周恩来的支持下,年,马海德成为首位正式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。

晚年,身患癌症的马海德依然坚持日常坐诊,把服务患者放在第一位。他曾这样感慨自己的一生,“一个人活在世上,总要做些事。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,死也无憾了。”而他在中国的职业生涯,医院起步的。

淞沪抗战医院

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“远东第一大城市”,然而,在歌舞升平的背后,战争硝烟在一点点聚拢。医院的医生和震旦大学的医学生们,以治病救人为己任,当两次淞沪战役的烽烟升起,他们穿梭在战争的硝烟之间,担当起救死扶伤的使命。当时的医院因拥有医术高超的医生、完善的医疗设备和宽敞的场地,成为救助生命的圣地,无数伤员和难民在这里得到救治。

年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,20余名医生和震旦大学医学院学生自愿冒着枪林弹雨,医院救助伤员,医院转移至苏州,共救治伤员五六百名。

年,“八·一三”淞沪会战爆发,8月14日下午,2颗炸弹落在大世界附近,造成上千人伤亡。其中余名伤员被送至医院,获得了当时条件最好的救治。震旦大学礼堂、新校舍、医院均医院,成为沪上规模最大、医院。年8月14日至年4月15日期间,医院先后收治受伤百姓余人、受伤官兵余人,此外共救助难民约5万人。

非典和新冠疫情让大家感受到了传染病的可怕,隔离、消毒也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,而在80年前,医院就用这种方法救治了许多传染病人。年,激烈的战事导致卫生条件迅速恶化,霍乱、天花等传染病暴发。为控制疫情蔓延,医院将隔离病房专门辟出一栋附属楼,用于收治霍乱病人;同时,又在2舍开辟区域作为隔离病房,收治霍乱病人;此外,还配备40张补充床位,收治天花病人。对于已经痊愈但还具有传染性的病人,医院又准备了张床位周转。据统计,仅年7月初至8月中旬,医院就收治病患例,获救率高达90.5%。

抗美援朝中的白衣战士

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…”年,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这首战歌,入朝作战。所有中国人责无旁贷,为了这场“立国之战”奔波。医护人员也是如此,在一线、在后方,为伤员、为战争的胜利而战斗。

年7月,上海市组织第二批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。通知一经发出,得到了医院全院上下的积极响应。经讨论,医院派出眼科聂传贤担任大队长,外科史济湘、林言箴,内科龚兰生、陈家伦等20余名医务人员参队,多人立下战功。

时任内科住院总医生的王振义院士也主动请缨,但组织上考虑到他刚生病初愈,没有批准他的请求。年4月,王振义第二次报名终于获批,加入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,在东北军区内科巡回医疗组任主治医师,前往医院救治伤员。

当时,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——很多战士出现咳血、头痛等症状,被诊断为肺结核伴有结核性脑膜炎,但对症用药后却不见好转。王振义绞尽脑汁,经反复调查思考后发现,战士们常常食用当地鱼虾改善伙食,症状与自己在文献中看到过的肺吸虫病病状极为相似。经血液检验,他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!这一发现帮助整个部队及时治愈了大批患病战士,因此,他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记二等功。

医院原副院长高恪,也曾奋战在抢救中国人民志愿军伤员的第一线。他回忆说:“我原在华东第医院工作,上海战役结束,我们转移到苏州休整。我们原本准备从这里前往福建前线,没想到在年11月的一天,突然接到上级命令,要前往东北,坐了半个多月的火车到达吉林蛟河。那里的气温在零下20多度,伤员们大部分是战伤,有一部分是冻伤。当我剪掉伤员坏死的手指时,心如刀割。还有不少伤员患有夜盲、烂口角等,因为志愿军战士吃的是‘一把炒面,一把雪’,普遍缺乏营养和维生素。伤员们忍受着病痛煎熬,但他们从不叫痛、不抱怨,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动激励着我。”高恪一丝不苟地救治伤员,出色的工作为他赢得了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功劳证”等荣誉,并迎来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——年,他踏进军医大学的校门,成为了一名医生。

创造生命的奇迹:“是党救治了他”

医学界普遍认为,中国的烧伤医学是从医院发展起来的,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年成功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。

当年5月26日深夜11时,“大炼钢铁”中的上钢三厂,一辆行车在悬空吊运时主扣松开,10余吨1度的铁水包掉了下来,爆炸……瞬间,时年31岁的青年炉长邱财康,身上的表皮成了焦炭,头肿得像气球。被送到医院后,医生初步估计其烧伤面积达90%以上。

当时的中国医学界,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救治经验几乎为零,世界上也尚无如此大面积烧伤病人救治成功的先例。医学的极限似乎已经划好了生死线,但没有人打算放弃。

为抢救邱财康,医院党委立即集中了全院最强医疗力量,制定治疗方案,邀请国内众多著名专家会诊,涉及内科、外科、微生物科、泌尿科等。由于烧伤后创面大量体液(包括蛋白质和水分)流失,必须及时为患者补液。但当时通行的计算方式仅适用于烧伤面积小于50%的情况。面对大面积烧伤的邱财康,医生们摸着石头过河,在严密监控生命体征的前提下,适当地多输入液体,特别是血浆,以维持患者正常的血容量。

在医院党委的总指挥下,经过天左右的日夜奋战,全体医护人员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,他们打破了当时国际上“烧伤总面积超过80%无法治愈”的“迷信”,将邱财康从死神手中抢回。

这一事件不仅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奇迹,相关成就也被国际烧伤学会所承认,被永远记在世界烧伤医学的发展史上。年,瑞金烧伤科在长期临床工作基础上,提出了适合中国烧伤病人液体需要量的“补液公式”,并得到广泛应用,被国内外烧伤医学界称为“瑞金公式”。国家卫生部对参与人员进行了嘉奖,其中,医院董方中和杨之骏各记大功一次。

从昔日的抗日战争到下乡斗血吸虫病,从唐山大地震、汶川地震,到抗击埃博拉、非典和新冠病毒,一声号令,医院的党员干部们挺身而出,冲锋在第一线、战斗在最前沿。他们穿越风雨的勇气,来源于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的医者担当,来源于共产党人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价值追求。

时光荏苒,百年匆匆。红色基因像一颗种子,在一代代瑞金医护人员的心中开枝散叶、茁壮成长。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,回看医院的百年历史,瑞金人始终心怀信仰、不改初心、砥砺前行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,他们将继续奋力前行,为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贡献。

    

栏目主编:顾泳

    

本文作者:黄杨子朱凡李东

    

文字编辑:黄杨子

    

题图来源:医院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